中华网快讯:久色网站-生死教育|李玲:我们是为临终患者提灯伴行的人(三)
拓荒时节
您在2011 年创建“姑息治疗及宁养关爱”病房,在河南省应该是进行姑息医疗和安宁疗护事业拓荒吧?
就是拓荒。你用了这个词让我好感动啊。刚开始做这项事业时,很辛苦, 组建团队,搞科研,搞教学等,都是我一手操办。
做这些工作时,我非常辛苦。有一段时间,我从来没有在凌晨三点以前睡过觉,早上很早就接着上班了。现在好了一点,我给自己定了时间,晚上12 点之前要睡觉,怕猝死嘛,因为我的心率实在太快了。但很多时候,你也挡不住,因为很多患者最后离开时,家属希望你在场,他们信任你嘛,现在我懂了什么叫燃烧自己,不能说照亮别人,就是在这条路上太多的事需要你了。
我们病区搬迁时,全国政协的领导来调研,再加上写《临终关怀学词典》的词条,我住在医院里,23 天没回家,后来我妈实在受不了了,带着换洗衣裳,煲了排骨汤,来医院看我。那一瞬间,我觉得,很对不起妈妈。你想我留在郑州的原因,是我父亲辞世了,我要照顾妈妈。但是我做了安宁疗护以后,我妈都说,孩子是国家培养的。她见我都很难,即使我每天在家,也是一大早就走了,晚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,没有双休日,没有节假日,有时我累得靠在那里就能睡着,妈妈就端来热水给我洗脚……后来又加上疫情封控,我在医院抗疫几个月,我觉得我是个好大夫、好院长,也是个好老师。但我对不起妈妈,也对不起我自己。别人说,你努力就好了,怎么这样拼命?妈妈就生你一个,70多岁了,还要为你操心。
李玲在病房里。
ICU 送来很多插管患者
郑州九院姑息(缓和)治疗暨安宁疗护中心,是内地首家在公立医院设立的姑息(缓和)治疗和安宁疗护病区,它在收治患者方面具有哪些特点?
我们按照世界卫生组织(WHO)指南的建议,收治不同年龄、罹患现代医学尚无法治愈的、各种严重疾病终末期和临终期患者:
1.不同年龄层次的,经各临床专科系统治疗后,病情仍持续恶化,并伴有躯体或精神心理痛苦症状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。如恶性肿瘤、心衰、肾衰、肝衰、阿尔茨海默及各种痴呆、糖尿病、高血压、多发硬化症以及各种无法治愈的先天性疾病终末期患者,可以接受姑息治疗以改善症状、提高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。
2. 年龄为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多种疾病共存患者,可以接受姑息治疗以维持和改善身体各系统的功能,延长生存时间并提高舒适与尊严感。
3. 经专业医师评估,病情持续进展,预生存期约12个月以内的各年龄阶段患者,可以接受安宁疗护诊疗服务。
我们不只接收肿瘤患者。现在肿瘤患者只占 1/ 3,肺癌的特别多。从年龄层次看,老人接近七成,未成年人、青壮年也有。
我们接收的姑息治疗患者,多为经过传统专科治疗不再获益的患者,包括癌与非癌在内。他们需要的姑息治疗措施相对复杂多样,预生存期也相对较长。我们医院收治以后,居然有一些患者是能够脱机的,往往症状改善或病情稳定后还能出院,重新回到家庭生活,可以在有效改善症状的前提下,适当延长生存时间。
经过姑息治疗也不能再获益的患者就进入安宁疗护阶段。这部分患者往往是濒临死亡的急性和亚急性患者,我们主要进行镇痛和镇静,重点是给予他们适当的人文关怀和舒适护理,帮助家人和照料者陪伴他们少痛苦、有尊严地辞世。
我们的患者中,有相当一部分是各个医院ICU送来的。ICU 一般是不给患者撤机和拔管的,因为觉得存在医疗和诉讼风险,所以他们经常把患者插着管上着车载呼吸机,用救护车给我送过来。
患者就是奔着拔管撤机来的,就等着咽气的,但是患者到了,我们不是先拔管,也要先做正规检查,做综合估评,相当多的患者,我们是需要再治疗一下的。我们是多学科会诊,评估哪些治疗对患者来说是最需要的。
在做评估和治疗时,我们遵循两个原则:第一,是不伤害原则;第二,是最大获益原则。我想,我们做的已经是安宁疗护了,就是临终关怀最后一道,前面患者已经百般治疗,百般抢救了,那么多手段都上过了,所以,我们就是卡着每一项原则去做,就是对患者不伤害,并且是最大获益才行。
那些对患者伤害大而获益小的,或者不获益的治疗,就不要做了。而相当多的肿瘤患者在去世前四个礼拜还在化疗,这不仅浪费钱,还可能加速了患者死亡。
还有就是,公平公正,让患者和家属享有知情权,我们就卡着这几项原则去做事情。
以技术作为人文的最大支撑
从临床来看,缓解痛苦对于临终患者来说是重中之重,您们“中心”在这方面有哪些特点?
当你淋过雨,就知道雨伞应该怎样为别人而撑,咱们就照着患者和家属最急需的去做。经常有患者和家属打电话来,说我们家谁谁谁痛得不得了,你能不能帮帮他?太多的癌症晚期患者,最后都走得很痛苦。
接受《健康报》采访时,我说,不疼痛是人权,不恐惧是人的尊严。在美国学习姑息治疗与安宁疗护之后,我更加重视对于引起患者痛苦的多种症状的识别和有效处理。在传统临床思维中,往往是医生说你有多痛你就多痛。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疼痛诊断的金标准是: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,患者说他有多痛,他就有多痛。
我们很多患者面临的,不仅是原发病的痛苦,还有治疗过程中的痛苦,比如好些患者手术过程带来的痛苦,放疗、化疗导致的心脏毒性,化疗导致的心衰、放射性的食管反流、食管炎,绝大部分患者都会衰弱乏力,恶病质,加上癌细胞不停转移,各种痛苦,你都得处理。
我们的患者中有老人,有孩子。有癌症患者,有非癌患者,有共病,心衰加上肾衰,有慢阻肺,甚至有传染性疾病,我们都要处理,要拿出最好的技术方案,把人家身体的痛苦处理好。
我们医院是一所集医疗、保健、康复、教学、科研为一体的三级专科医院,本身就是多学科,内外妇儿老等各科都有。我们比较自豪的是,我们以技术作为人文的最大支撑, 我们引以为傲的是比较全科和全面的技术。我们对患者综合评估,整合医疗技术,该救的命,该治的病,我们一定要充分治疗。
患者即便走到了晚期,我们还是要非常审慎而大胆地为其制定诊疗方案。在纽约BIMC(贝斯以色列医学中心)学习缓和医疗时,我接受了系统的疼痛管理培训。在疼痛的识别、评估、治疗以及如何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等方面,都有完整的理论、知识和技能。缓和医疗并不单纯的把治愈当成唯一的治疗目标。很多疾病是不能被治愈的,那么改善性的治疗就非常重要。恶性肿瘤的梗阻,就可以考虑微创手术,把局部的不完全梗阻去除掉;比如,肝脏上有压门脉的肿瘤,也可以考虑局部切除,减轻压迫,避免出血,减少腹水,以延长患者生命,提高生存质量……
我们在技术方面做得比较好,我还主持编写了《姑息治疗与安宁疗护基本用药指南》。说起来,姑息医疗和安宁疗护领域,有非常多的理念跟传统医疗不太一样,我们突破了非常多的技术禁区。
在用药方面,比如说临终患者出现辗转反侧现象,这就是谵妄的表现。按照现在的国际用药指南,还有我们的《姑息治疗与安宁疗护基本用药指南》精神,我们可以使用氟哌啶醇去处理,氟哌啶醇在中国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,但事实上,它治疗患者临终期的谵妄效果非常好,很小的剂量就能确保患者在濒死期和临终阶段的尊严和体面,给ta带来安详感。
患者出现谵妄现象,本身并没有太大痛苦,但因为患者辗转反侧,看上去非常烦躁不安,会给家属带来痛苦,觉得不能好好地陪伴和告别,而留下长久遗憾,甚至是心理创伤。
另外,我们目前的药品说明书,甚至药典,对药物的研究还有提升空间。比如吗啡,以前是治疗心衰的药物,它的说明书没有把治疗癌症疼痛放进来,但现在我们用来给癌晚患者镇痛,效果还是不错。
让生死两相安
在用医疗技术救治患者、缓解其身体痛苦之外,您们“中心”怎么落实对患者的人文关怀?
事实上,我觉得,我们做这个工作,就是回归到医学本质,技术一定要放在人文的基础上,以患者为最大。
为患者和家人提供有意义的人文关怀,会使得姑息医疗和安宁疗护专业比普通专科更具人性化的温度,特别是对于重病难愈或者濒临死亡的病患和家属来说,焦虑、抑郁、谵妄甚至自伤自杀倾向等不良心理问题普遍存在,迫切需要合理疏导和宣泄,人文关怀为他们提供了非常必要的支持与帮助。
在人文关怀方面,我们会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,重塑他们的诊疗思维。医护人员的疾病观、生死观、伦理观如果不经过培训,他们就无法给患者和家人提供适宜的帮助,也很难建立起规范的诊疗和护理体系。
我推荐医护人员看电影《入殓师》,学习对即将离世的人的尊重。我也会学习一些民俗知识,尊重患者的信仰,和患者家属讨论准备什么衣服,遵从哪些传统的做法。
我制定了专科医生、护士的基本职责,如何应对患者的委屈和愤怒,怎么与患者及其家人共同探讨死亡终末期、疾病终末期的护理目标、诊疗目标,我们如何帮助他们达成这些目标。这些都是在临床中真切要做的事情。
当患者被送进来之后,我们非常有仪式感,我们先对患者进行评估和治疗,我们接诊的医护小团队,会有一个初步诊断、照护方案。
我要求医护人员为每个患者做个体化照护清单,清单是我设计的,就是依据患者和家属的需求,我们进行甄别,对ta的生活护理、临床护理和心理护理,进行综合信息采集,然后分发给多学科,大家进行协作,提供相应的服务。
个体化照护清单包括三部分,第一,患者有没有特别痛苦的症状,这个需要医疗和护理配合的照护;第二,患者在生活护理上有没有特殊需求,比如说有人需要几个枕头,我们标配,是一个病床,一个枕头,一条毯子。对床有什么要求?是想要自主升降的进口电动床,还是普通床就行?在饮食上,患者喜欢吃什么东西,对牛奶是不是不耐受,因为有些患者要增加营养嘛,有些对口感有偏好。第三,在临终时,有些患者不希望见其他人,有些希望家属陪着,想法都不一样。
一直以来,我都要求,医护人员无论是进哪个病房,无论患者是昏迷还是清醒,房间里有没有陪护,进门之前都先敲三声,等一下再进去。除非患者需要抢救,或发生失火事故,你可以破门进去。
我教医护人员这些事情,我觉得要与人为善,我们这个专业一定要把人家的命、人家的健康、人家的诉求轻拿轻放。我们要有这种诚恳,这种态度倒不是说像拿诺贝尔奖那么高深,但我们可以把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把握得再精准一些。
接受《健康报》采访时,我说,医学的人文关怀很大程度体现在“如何与患者和家人共同制定适宜的诊疗决策”“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与其共同达成诊疗决策中的相关目标”。我们或许无法改变结局,但我们一直努力改善过程。
对于患者和家属,你要不厌其烦地听取他们的意见。可能我们第一次谈医疗方案时,患者说,行,我不插管。但中间会有特殊情况,会有变化。医护人员有时会说,某某老是善变。我说,患者即使到了生命最后一刻,哪怕ta说我要抢救,我要开胸,我们也得接得上,我们最顶尖的医疗不能缺,该用什么药,该用什么技术,你不能不行。这时候,我会去跟家属谈,说咱们传统做法以外,还有一个选择,这个选择是什么?能带来什么?可能会失去什么?你想抢救也不算错,这是你的权利,但是你想换一个方法,我们能做到什么,咱们也可以共同探讨。就是,你永远不要替患者和家属做决定,要尊重他们的意愿。
其实人的情感很复杂。我们在处理这些事情时,你要让他们信任你,又不让人家觉得是去审判他们的对错,而是要获得他们衷心认可,共享决策。ta相信你,跟你讲一些事情,你还要揣摩,怎么在合情合理、合规合法的范围内,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,帮助他们化解掉那些或明或暗的诉求。有时候,患者或家属脑子里乱乱的,都是一些碎片,我们也要考虑怎么样把它整合成一个对患者好、对家庭也好的方案,让生死两相安。